癲癇性精神病
癲癇性精神病
癲癇(epilepsy)即俗稱的“羊角風”或“羊癲風”,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慢性腦部疾病,以腦神經元過度放電導致反復性、發作性和短暫性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為特征。
癲癇在任何年齡、地區和種族的人群中都有發病,我國癲癇的患病率為0.4%—0.7%,兒童和青少年發病率較高,但是隨著老齡化進程的發展,腦血管病、癡呆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增加,老年人群中癲癇的發病率也呈現出上升趨勢。癲癇給個人、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癲癇不一定就表現為“倒地抽筋”,也有發呆愣神、頭暈目眩、咂嘴拒絕、恐怖幻覺、茫然如夢等現象。
癲癇性精神障礙是指癲癇患者中出現的精神行為異常。癲癇發作本身就可以表現為精神行為異常,如先兆期的焦慮緊張、發作期的幻覺妄想和發作后的行為紊亂等,并且 20%—40%的癲癇患者共病精神疾病,抑郁障礙共病達到三分之一。
一、發作前障礙
癲癇發作前數小時甚至數天,可能出現逐漸加劇的緊張、易激惹、焦慮和抑郁等前驅癥狀,一般在即將出現癇樣發作時最突出。
二、發作期障礙
癲癇發作時常出現短暫的混亂狀態、情感障礙、焦慮、自動癥以及其他異常行為。精神異常可能是非抽搐性癲癇持續狀態的唯一跡象,易被漏診。癲癇發作期的精神病性癥狀具有突發突止,存在幻嗅或幻味,相對缺乏一級癥狀,事后遺忘等特點。
三、發作后障礙
精神障礙可能發生在癲癇發作后的數小時內。可以表現為精神病性癥狀,可以表現為多種運動、感覺、認知和自主功能障礙,也可以表現為譫妄,或在意識完全清醒的情況下發生。癲癇發作后可能反復出現極端暴力,形式比較固定,男性多見,通常出現在一組癇樣發作之后,多有事后遺忘。
四、發作間期障礙
部分癲癇患者會出現認知改變,智能損害;部分癲癇患者出現人格改變,表現為自我中心、易激惹、偏執、好爭辯以及刻板等;抑郁和焦慮在癲癇患者中也很常見。
癲癇性精神病的發病機制尚不能完全明確。癲癇患者的腦器質性或結構病變可能是引發癲癇相關精神障礙的病因;癲癇發作造成的腦缺血缺氧,以及某些部位異常放電引起大腦神經元興奮性增高可能影響精神行為;有些抗癲癇藥物或精神藥物的使用對癲癇發作及其精神行為有影響;癲癇患者的病恥感、孤立無助等社會心理因素也會產生影響。
癲癇相關精神障礙增加了癲癇診療的難度,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如出現癲癇相關的精神障礙,應在神經內科積極診療癲癇的同時,及時到精神專科醫院就診。